新华网杭州11月6日电(记者刘军)11月6日,正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举办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发布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24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8501亿元,从业单位24.2万家,近400万从业人员……从北斗精准定位到实景三维中国,从遥感智能解译到低空经济解决方案,记者在大会真切感受到地理信息产业正迎来百花争春、争奇斗艳的活力盛景。

图为大会现场。(程浩然摄)
这份生机,首先体现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上。2024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保持4.8%的增速。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增长尤为珍贵。
市场主体也在持续壮大。截至2024年末,从业单位数量同比增长8.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比连续4年增长。
记者走进同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暨北斗应用博览会企业展区,产业生态的层次感扑面而来。北京国遥新天地有限公司的展台,时空遥感大数据三维平台,赋能多领域多行业。作为地信百强,显示出龙头企业实力的整体提升。
图为大会博览会展区。(程浩然 摄)
更令人欣喜的是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2025年地信最具活力中小企业地理信息业务营收总额55.9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小型企业表现尤为亮眼,营收增长12.0%,净利润增长27.1%。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地信企业已达352家,正成为产业创新的生力军。
在大会的创新展区,记者感受到了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发明专利占比74.9%,增速42.9%,反映出产业从二维向三维、从室外向室内、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北斗系统的演进是产业发展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中国在轨运行的北斗导航卫星增至50颗,可靠性进一步提升。更令人振奋的是,国产北斗兼容型芯片及模块累计出货量已超5亿片,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15亿台/套。2024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超过98%支持北斗定位,北斗已成为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准配置。
商业遥感卫星发展迅猛。截至2024年末,我国在轨工作民用遥感卫星达544颗。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达117颗,成为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网络;女娲星座在轨12颗,成为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的雷达遥感星座。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日均地图服务接口访问量超过10亿次。这个国家级底图正为40多个行业领域提供支撑。
在自然资源领域,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全国共有66个城市开展实景三维城市建设,42个城市已完成并验收。这项新型基础设施正成为数字中国的重要时空基底。
在交通运输领域,地理信息技术支撑着低空经济、智慧公路、智能航运、智慧民航、智慧物流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低空经济这个新赛道上,地理信息技术致力于服务全应用场景,贯穿低空开发利用全流程。
在农业农村领域,实景三维技术正在打造数字乡村孪生底座,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离不开政策支持,随着新一批改革举措逐步实施,将系统性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尤其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推进,将有力推动时空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暖意,则让中小企业发展的信心更足。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持续营造,将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此外在国际化发展方面,“一带一路”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地理信息企业出海搭建多元化支撑体系。北斗产品已出口14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入13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成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案例。
当下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就像一座精心培育的花园,有参天大树般的龙头企业,有欣欣向荣的中小企业,有东部地区的引领发展,有中西部地区的特色突破,有北斗、遥感、实景三维这样的鲜艳花朵,更有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的累累硕果。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这个充满活力的产业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描绘出更加精准、智能、立体的时空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