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标。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A股上市公司以超万亿元的研发投入规模和341.91万名研发人员的硬核阵容,将政策蓝图转化为产业实践,在推动技术攻坚、布局前沿高地与优化创新生态过程中,书写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答卷。
技术攻坚破壁:强健产业筋骨
在“十四五”收官之际,中国科技创新已在全球坐标系中划出一道昂扬向上的曲线。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新质生产力稳步壮大,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在这场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上市公司无疑是擎旗奋进的生力军。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1.16万亿元,同期规模连续3年超万亿元,同比增长3.88%;全市场研发强度2.16%,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研发强度达5.21%。从实验室的思想火花到生产线的机器轰鸣,上市公司坚持“钉钉子精神”,一步步啃下技术攻坚的硬骨头,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筋骨愈发坚韧,让自主创新的底气愈发充盈。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至纯科技董事长蒋渊深感与有荣焉:“我们充分感受到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投入的坚定决心。”至纯科技的发展历程始终秉持自主创新的宗旨。蒋渊认为,半导体行业已从“水大鱼大”的上半场,进入“水落石出”的下半场,至纯科技要从单一装备供应商,升级为工艺解决方案伙伴,拓展平台化能力,参与全球竞争。
技术攻坚的持久战,既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更是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程凤朝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十五五”期间,上市公司应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通过加快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提升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产业播种:布局前沿高地
从新兴产业的集群壮大,到未来产业的星火燎原,上市公司既是当下的“顶梁柱”,更是未来的“先行者”。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显示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近年来实现长足发展。2024年,我国AMOLED显示器件(包括柔性和刚性面板)的出货面积接近880万平方米。维信诺董事长张德强表示:“我们将协同产业链,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转化为市场中的实际价值,助力终端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
低空经济的崛起,进一步丰富了新兴产业的场景版图。中科星图总裁邵宗有认为,当前,低空经济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技术驱动”的关键转型期,公司将以技术融合构建壁垒、以生态协同加速落地,让低空不仅能“飞得起来”,更能“飞得安全”“飞得顺畅”“飞得经济”。
如果说新兴产业有助于筑牢当下经济增长的根基,那么,未来产业则承载着抢占明天竞争高地的使命。“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上述领域,不少上市公司已提前落子,以战略定力布局长远。例如,在量子科技领域,中国电信、国盾量子等推动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骨干网的规模化建设,拓展政务、金融、能源、电信等更多场景应用。在具身智能领域,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众多车企或自研技术,或开放场景,加速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
资本市场政策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正以更大的包容性与适应性让前沿赛道的“后备”力量更为充分——宇树科技、本源量子、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一批未来产业企业正积极推进IPO进程。
资本活水滋养创新土壤,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茁壮成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四链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生态
把实验室的“创新微光”转化为产业界的“生产力火炬”,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上市公司正是四链融合的枢纽。当前,全球创新方式逐步由单项突破的线性创新转变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非线性创新,由上市公司牵头组建跨区域、跨产业的创新联合体遍地开花。润泽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牵头组建的人工智能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充分整合行业龙头企业市场影响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技术研发实力,以及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的专业优势,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融通的创新体系,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事实上,人工智能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加速器”。在人工智能时代,词元(Token)作为处理文本的最小数据单元,如同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国家数据局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日均Token消耗量已经突破30万亿,1年半时间增长了300多倍,折射出AI应用落地的加速度。
万华化学借助AI从1.4万种催化方案中精准筛选出4种最优解,大幅缩短实验时间;中兴通讯将AI融入家庭终端,2024年相关产品发货突破1亿台,让技术化身“温暖的家庭伙伴”;青岛港接入AI平台,第13次刷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工信部部长李乐成此前撰文表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判断,人工智能有望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深远程度将远超以往的“互联网+”。
以自身为纽带,上市公司让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技术成果向市场流动,构建起共生共荣的创新生态,为“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再上新台阶奠定稳固微观基础。正如阴和俊所说:“我们相信,经过未来五年的奋斗,中国的科技实力又将迈上一个大台阶,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将取得更大成效。”(记者 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