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的中秋夜,苏轼借月抒怀,挥毫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篇,把思亲的惆怅与豁达的哲思一并托付清辉。中秋的一轮明月,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苏轼曾踏足四川乐山凌云山,如今,为纪念他而设立的东坡楼依山而建。这里虽不是苏轼的故居,却是蜀地百姓为他立起的“心之居所”。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乐山大佛眼眸低垂,似在凝望人间团圆。川江号子忽远忽近,像从宋时传来,把“中秋”二字唱成一条悠长的文化河道,让每一颗漂泊的心都能溯流而归。
不知那位千古文豪,是否也曾与我们看见过同样的风景?古人与今人,在同一轮明月里相互致意:苏轼对月挥毫,我们旅行拍照。变的是思念的形式,不变的是对团圆的期许。
此刻,无论你身在家乡,抑或天涯海角,中秋自古便是我们共有的情怀。










监制:段芝璞
策划:王毓国
统筹:张新平、袁菱、王丹
编辑:刘潋
配音、制作:刘潋
设计:刘潋(含AI生成内容)
摄影:刘慧、孔胜、钟桂林、孙井贤、郝群英、施亚磊、游金华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新华社中国图片社
联合出品
【纠错】 【责任编辑:谷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