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如今,湿地之美,成为美丽中国的一张张立体名片,尽显自然之美、生态之美。日前,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振明以《探秘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工程师的守护故事》为题,用青少年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图片和有趣的故事带领北京市延庆区下屯学校的青少年们,走进湿地生态家园。
张振明把湿地比喻成“会呼吸的土地”。从海南的红树林到内蒙古的河流湿地,从四川的若尔盖到山东黄河三角洲,“它们就像巨大的海绵,储存水源、净化水质,是无数鱼虾鸟兽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守护人类家园的‘自然屏障’。”他说。
张振明介绍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长期的观测与研究,量化出湿地的生态价值。据研究估算,全球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的环境服务功能约为33.3万亿美元,其中近一半都来自湿地。
然而,故事并非总是美好的。张振明也向青少年们展示了湿地正在面临的挑战。通过图表和对比图片,他表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污染),滨海湿地正在退化、消失。“科学家正在揭示它所受的伤痛,并寻找治愈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特别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就像大自然里的小工匠,会动手‘修修补补’。比如,小螃蟹喜欢在泥里打洞,让湿地变得更透气;也有一些小昆虫则会啃食植物,导致大片植被死亡。科学家们要分清这些‘工程师’是帮忙的,还是添乱的,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治疗办法”。张振明指出,正是科学家们秉承着求真务实、勇于担当的精神,持续监测、大声疾呼,才让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湿地保护,并设立了“世界湿地日”。
活动最后,张振明向现场的青少年们发出了成为“生态小使者”的倡议,包括“不乱丢垃圾”即用行动保持环境清洁的实践精神;“多种小树苗”即亲手为未来创造更好的探索精神;“少用塑料袋”即基于科学认知做出改变的求实精神;“观察记录自然”即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的第一步。
北京市延庆区下屯学校德育副主任林惠婷表示,专家普及湿地知识、唤醒生态意识。学校始终致力于通过课堂教学引入科学家案例、依托野鸭湖开展“小科学家”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此次活动为这些日常教育注入了灵魂,它以鲜活的榜样力量,在青少年们心中架起了连接课本知识与科学实践、生态责任的桥梁,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与责任意识的全面成长。
本次活动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和延庆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延庆区下屯学校的大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