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脸识别到智能对话,人工智能技术已从科幻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是什么力量引领着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日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春洪在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课堂上,以“走向人工智能,领悟科学匠心”为题展开分享。

图为活动现场
潘春洪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内涵,向现场青少年讲解人了工智能的感知能力、学习能力、人机交互等特点。活动中,潘春洪将图片和视频相结合,将抽象而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现场的同学们了解到,无论是生活中常见的智能语音助手、人脸识别技术,还是工业生产中的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人工智能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从早期图灵测试等理论萌芽阶段的探索,到技术初步发展期的突破,再到如今大数据驱动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爆发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潘春洪以机械手和人形机器人为例,回顾了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发展变化。他向现场青少年讲述了宇树科技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取得的成果,分享了其创始人王兴兴坚持不懈的创新故事。潘春洪表示,科学研究中坚持是永恒不变的原则,通过日积月累,技术才会实现突破。最后,潘春洪鼓励现场青少年,要从小培养创新意识,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

图为活动现场
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科学教育中心负责人方子祺表示,本次活动不仅让学生们系统解了人工智能知识,更让科学家精神可感、可知、可践行。
本次活动是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之一,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下,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和石景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旨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大力支持。




